坐在记者对面的周志江,黝黑的脸膛,不高大但却十分敦实,穿一身在厂区每一个角落都能见得着的工作服;一副普普通通的眼镜后面,透露着温和的目光,给对话者的是温暖与踏实的感觉。著名作家冰心同志曾有一首小诗:成功的花,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!然而,当初她的芽儿,浸透了奋斗的泪水,洒遍了牺牲的血雨。久立这朵明艳的花朵也是如此。“久立”的成功,可以说,是她的创立者,一个不肯愧对生命的奋斗者-周志江的成功。30年来,他带领着久立全体员工发扬“艰苦创业,以质取胜,以信为本”的企业精神,从30年前在一片废墟上白手起家,不断进取开拓,至2016年久立已位居湖州市工业制造之首。


  创业怎样才能成功?有人说是靠机遇,有人说靠胆量,也有人说靠智慧······而周志江却认为,关键是要认准一条路,坚持走下去。“道路只有一条”这是韩国作家写全球500强LG公司总结的至理名言,这家公司从十几万元起家,最终成为全球知名企业,成功的秘诀就是认准一条路,坚持走到底,唯有如此,才能走得更远,走得更宽。在周志江的创业生涯中,一直牢记着这句名言,成为伴随他一生的一句创业座右铭。


一、靠奋斗改变命运


  1950年10月,周志江伴随着共和国周岁的庆典,出生在江南水乡湖州镇西一户普通农民家庭。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“先生”,写得一手好毛笔字。合作社时期,还是社里的小干部。母亲务农,兄妹有四个,他排行是老三,二个哥哥,一个妹妹,由于仅靠父母挣工分,家中年年透支。他的少年时代正遇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,粮食紧缺,不得不经常用一些树皮、糠饼、豆腐渣、草根来充饥。


  周志江14岁那年,全家人忙碌了一整年,不仅没有盈余,反而倒欠了生产队30多元。开年上来,家里被迫让他退了学,因为交不起3元钱的学费。


  从此,周志江就和大多数农村青少年一样,起早贪黑,为的是赚取2分的工分-那是一个正劳力的五分之一。然后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从3分、4分···,一直到20岁时成长为一名农村的正劳力。


  虽然周志江只读到高小就辍学了,他是,他怀着对知识的渴望,经常去参加夜校念书。农村的贫寒生活迫使他渴求一条改变现状的道路。


  他从小就有一个愿望-去城里当工人。一次,他去苏州扒垃圾,晚上想去看场电影,在刺骨寒风中站立了几个小时,被西北风冻得浑身发抖,但买不到电影票。看着那些穿着时髦衣服进入电影院的城里人,他强烈地感受到城乡差别太大了。心想,这辈子能做城里人那该多好呀!


  一年冬天,周志江和同村的三个人一起摇船去卖草干,不料船在太湖里搁浅了,同去的人都冒着刺骨寒风下到冰冷的河水里“拔船”,周志江因年纪最小,同伴让他在船上把舵,但他却顾不了那么多,也纵身跳进刺骨的水中。船是“拔”了出来,但当他浑身哆擞地爬上船时,全身快冻僵了。从此,他想离开农村改变命运的念头日愈强烈!


  机会终于来了。长兴8383国防工程需要抽调民兵参加建设。1970年,在周志江报名参加了国防工程建设,主要任务是在工地做水泥、石子的装卸工作。在两年的时间里,过的是部队半军事化生活,每天还背“老三篇”,交流心得体会,与周志江一起去的12个民兵,算他的文化程度最高,所以经常帮伙伴写信,还承担班里出黑板报、写汇报总结等任务。


  部队对工程质量要求极高,如对石子的堆放要求整齐等,还做样板给大家看。当时,种菜、养猪等义务劳动非常积极,奉献精神十分浓厚。在这种环境下,周志江的文化得到了很大提高,思想意志得到了磨炼,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,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,对以后在工作中养成认真负责、重视质量意识有着极大的帮助。



二、临危受命扭亏为盈


  1971年底,周志江从8383工地回到了家乡。在家种了一年田后,进了湖州磁性材料厂工作。烧了五年窑,干过最苦、最重、最累的活,那段时间的艰苦磨炼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,这是人们最为称道的品格之一。


  6年后,厂里要上新项目,周志江和其他4名员工被派到上海学习半年,由于大多文化程度不高,便推荐他负责技术工作。5个人学习回来后,负责筹建新产品项目,当时周志江负责新产品的技术工作。新项目投产后因各种原因没有给企业带来效益。1982年,国家开始提倡干部“四化”,那年周志江33岁。一天,乡里领导突然通知他和老厂长下班后留在厂里,找他们谈话。领导说,厂里已经连续亏损三年了,需要你挑重担当厂长。周志江感到很突然,因为从一个技术员直接担任连年亏损企业的厂长,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压力实在是太大了。他,犹豫了!


  但乡里的决定不可逆转。1982年11月,周志江走马上任当了厂长。这一年过得相当艰难,因没有技术力量,一次,他专程跑到江西去请师傅,回来时已临近春节,天又下着大雪。当他回到厂里,只见厂房已被大雪压塌,工人们全部回家了,副厂长也辞职了,外面传言四起:厂房倒了,人散了,厂办不下去了,明年没希望了!但周志江偏不信,找到驻上海的销售员,要他千方万计在春节前收回1万元货款,无论如何在年前先把工人的工资发掉。“厂房塌了,人不能散,工厂还得办下去。”12月26日销售员终于拿到1万元钱。周志江高兴得马上挨家挨户去发工资,工人们看到厂长冒着风雪上门发工资,都感到希望还在,本来已“冷却”的心又热乎起来,纷纷答应春节后仍回厂上班。


  灾后的企业又恢复了生产,但产品缺乏销路。周志江想,市场上那些名牌自行车、缝纫机为啥要凭票购买?关键是质量过硬,消费者信得过,出现供不应求才采取凭票供应,因此厂里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产品质量不过关,所以周志江花大力气从抓产品质量入手。


  为此,必须进行改革。周志江要寻找突破口-辞退了两名工作责任心比较差的工人,一名是自己多年朋友的妻子,一名是双林镇上一位干部的女儿。讲到为何要辞退这两名工人时,他回答说:“照她们这种态度工作,既浪费原材料,又影响他人,还要发工资,这叫真正的浪费,而企业承受不了这种浪费!”当时全厂70多名工人中,相当一部分年龄在五十和六十岁左右,这样的员工队伍企业难于发展,于是周志江就动员老职工让自己的子女或孙子来厂里接班,这样一来,员工队伍基本实现了年轻化。他又跑到学校去招收委培生,招聘技术人员,聘请星期六工程师,初步解决了技术力量,接着实行计件工资制等。通过一系列的改革,企业出现了生机。周志江上任的第一年就扭亏为盈,实现利润3.6万元;第二年盈利8万元,第三年达到16万元;第四年达32万元,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递增。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使员工的信心得到极大的振奋,也引起了乡领导的高度关注。


三、晋升乡工办主任


  因为表现突出,1986年,也就在周志江当厂长的第四年,乡政府先后筹建了白水泥、染沙厂等多个项目投资,但均未办起来,成为半拉子项目,迫切需要一位懂工业经济的人来统抓全乡工业经济,就提出要周志江当乡工办主任兼工业公司总经理。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职务,因为这是走向乡政府领导职位的“通道”,但周志江骨子里还是不甘于平凡,希望创业,因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,企业经营局面已经打开,新开发的一只新产品-抛光磨料的市场销售额已达到130多万元,自己觉得任务还未完成,需要继续干下去,因为他对企业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。然而,乡领导要他服从组织决定,没有推辞的余地。1986年底,他离开朝夕相处的同事,离开工作了13个春秋熟悉的工厂,离开了曾日日夜夜工作的岗位,到乡里担任乡工办主任兼总经理。


  在担任乡工办主任后的那段时间里,周志江三分之一时间陪各级领导考察企业,三分之一的时间参加各种会议,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理自己的工作。工办没有决策权,乡里工业经济有了成绩,功劳归厂长们的;出了什么问题,工办又首当其冲要承担责任,工办主任夹在中间,这个“差使”实在不好当!尤其在要否上麦芽厂和小轧钢厂的问题上,周志江与乡政府领导的意见统一不起来,因为麦芽厂的原料-大麦,不是我们江南的主产区,而且季节性很强,很难在技术上解决成本高的难题,成功率很低;小轧钢厂是国家明令禁止的“五小”项目,肯定没有前途,但乡领导坚持要上。在这两件事上,让周志江觉得再当这个“官”没有多大意思,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。


  但是那段经历,也使周志江见了世面,认识了一批上层领导,开阔了眼界,更善于从宏观上考虑问题。1987年,周志江出去引进投资项目,找到上海电缆研究所,发现当时防火电缆产品市场前景看好,但是尚处在科研培育阶段,不能尽快形成市场。又经历几个月的调研、考察,发现国内不锈钢管产业刚起步,于是,周志江找到上钢五厂,得知上海、江苏已有不锈钢管生产厂家,而浙江省还是空白,项目发展前景非常好,而且防火电缆和不锈钢管两个产品的部分生产设备可以通用。周志江兴奋不已,决定从不锈钢管项目入手。


  在说服了乡政府领导后,周志江就四处奔波筹建该项目,并毛遂自荐当厂长,但乡里认为周志江是工办主任,不让周志江到企业去,可周志江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,不想继续当“官”。“你们如果不让我当厂长,我就辞职去当个体户,宁可丢了这个乡工办主任的官位。”乡里无奈,只好让他担任厂长,同时还让他兼乡工办副主任。掐指一算,自己在乡工办主任岗位正好是一年。在他心目中,道路只有一条,就是自己创业,从此,他全身心投入不锈钢管项目。


四、放弃“官”位艰苦创业


  1987年底,周志江毅然放弃了许多人羡慕的“官”位开始筹建企业。但首先遇到家属的反对,妻子认为这是自讨苦吃,因为家里有两老两小,还有好几亩农田,在工办工资有保障,工作也不是很忙,能两头兼顾。现在去筹办企业,不仅风险大,而且工作没日没夜,根本顾不了家里的农活。但周志江义无反顾地认准不锈钢管项目,在“四无”-无资金、无设备、无原料、无科技人员的情况下,带领39位农民,在13亩烂水田里开始了艰苦创业。


  企业刚办起来,资金很紧张,作为企业负责人,定原料、谈订单,周志江几乎事事都要亲力亲为。“温州人有句话叫“白天做老板,晚上睡地板',他当时就是这样。那个时候谈生意,都是亲自去的,而且资金紧张,再远都只能坐火车。”周志江说,有一次,他和另外一名厂部管理人员一起去四川买原材料,为了省点钱,坐了50多个小时火车。还有一次去北京谈生意,正逢着农忙时节,儿子很小没人带,无奈之下他带着儿子去了北京,为了省钱,还选了个地下室住宿。


  凭着在乡工办工作期间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,周志江先向上海电子材料公司借贷50万元,再从湖州建设银行贷款95万元,筹措了145万元,建起了第一批厂房-6间简陋的油毛毡棚屋,创办起湖州金属型材厂(久立前身)。工厂是建起来了,但资金却十分紧张,他想尽一切办法缩减开支,并实行“带资进厂”(新招员工每人带资金500元)启动生产。成天忙于厂里工作,无暇顾及家里。


  一次,周志江从上海出差回家,因为正值农忙,家里几亩农田只有妻子一个人在田间劳动,由于劳累,妻子心情很不好,一发火竟把丈夫包里放着的一份订货合同给撕碎了,周志江急得马上从地上捡起来,一块一块地粘好······。困难丝毫不能动摇他的信心,离开了公职选择自己创业,是因为他看准了不锈钢管项目的广阔前景。


  那个时候全国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,高楼大厦拔地起,而现代化的城市都是建立在钢筋水泥之上的,对原材料的需求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,因此充满了机遇和挑战。当时占据中国市场主导的是传统钢管,不锈钢管的生产和利用规模都很小,所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,吸引着周志江坚定不移地选择不锈钢管产业。


  然而那些握惯了锄头铁耙的农民要掌握不锈钢管生产技术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那时提倡横向经济联营,于是周志江五赴上海,以诚意打动了上钢五厂领导,同上钢五厂签订了3年的技术合作协议。该厂派了6名专业人员手把手现场指导企业的工人。6个月后,一线生产工人全面掌握了操作技能,并有了几个掌握工艺的专业人员。随后,上钢五厂又派来技师做长期技术监督和指导。


  当时物质条件很差,连个像样的办公室也没有,从大上海请来的师傅一下子接受不了两地物质生活的巨大落差,生活很不习惯,心里有了疙瘩。周志江心里想:“可不能让他们受苦。”千方百计从生活上照顾,挤出一间办公室解决专家们的住房,还买来煤气灶让他们开小灶。有一次,酒足饭饱的上海师傅们踱步来到厂长办公室,发现周志江就着开水吃家里带来的干粮,他们很是吃惊,想不到厂长待我们这么好,自己生活如此艰苦,师傅们被深深地感动了······。从此,他们使出浑身解数,为厂里排忧解难,解决技术难题。次年10月,厂里成功生产出不锈钢无缝钢管,填补了省内空白,产品通过鉴定,成为浙江省最早获得冶金部不锈钢无缝管生产许可证企业。


五、一张便条渡过难关


  1988年11月,湖州金属型材厂正式投产,第一根不锈钢管生产出来了,周志江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,但马上又遇到了困难。那一年,物价上涨很快,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,紧缩银根,一大批高能耗、高污染企业被关停。当时,镇西有家轧钢厂,投产一个月后就“死”去了。自己的企业被资金困得随时也会有“死”去的可能。这一年,因拖欠电力部门3万元电费,电力部门发出通告:再不交费就要拉电了!周志江向信用社贷款3万元,信用社不同意······。在几乎走投无路之时,周志江怀着碰运气的心理去找曾担任过湖州郊区领导、后担任湖州市副市长的某领导,但那天要找的领导不在。当他转过身来看见对面办公室里坐着市委葛圣平书记时,便大胆走了进去,简要反映了不锈钢管的发展前景以及目前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状况。葛圣平书记听后非常理解地说:“你是否可以去找市财政局或乡镇企业局一家投资公司,请他们帮助想想办法?”周志江说,我不认识他们,请书记写个条子吧!葛圣平书记便随手拿了一张纸写上“丁文贲,企业需要资金,请财政局酌情考虑”几个字。周志江拿了这张条子找到市财政局长丁文贲,丁局长看到市委书记亲笔写的条子,非常认真地接待了他。对周志江说:“要100万实在有困难,我想办法给50万吧!”,周志江当时一下子惊呆了,心想哪怕是几万元也好,竟然一下子能借给50万元,激动得连声说“好!好!够了,谢谢!”。


  用这笔钱,周志江立即支付了3万元电费和6万元贴息贷款······。这笔借款不仅仅是延续了企业的生命,更重要的是信用社看到市财政上能借给久立50万元,看法立马就不一样,认为肯定是值得扶持的企业,而厂里职工知道企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,认为是件鼓舞人心的事,发展有了希望,企业渡过了最初的资金难关!


  回忆这段历史,周志江始终忘不了这次偶然的相遇,忘不了葛圣平书记挥写的这张条子,也忘不了市财政局长的支持。他想,如果没有那50万元,也许就没有今天的久立集团,更没有今天自己的事业。他对关键时刻给予企业帮助的领导,一直怀着感恩之心,永远铭记在心。


六、一部电话选择了“久立”


  久立从1988年投产开始,即遇上“有史以来”最严厉的宏观调控,一直徘徊在生死边缘。特别是1991年,为了还当年向上海电缆研究所借的50万元,差一点又走入绝境。周志江说:按当时的特殊国情,其实这笔钱可以不还,像江苏一些企业就没还。当他亲自把好不容易凑到的款子送到电缆研究所时,连他们都很震惊。周志江认为诚信无价,企业再困难,该还人家的钱还是得想尽办法还上。人无诚信不立,有时候诚信在短时间内看上去是吃亏的,但从长远讲,诚信的回报远远超过暂时所得。这个观点,周志江始终坚持。因此,周志江的朋友也很多,人家把钱借给他,都不用打条,因为相信周志江这个人。


  50万的借款还掉以后,企业资金几近枯竭,整个1991年都在苦苦支撑。转机出现在“1992年的春天”。当时周志江正从深圳回湖州的路上,从电视上看到了邓小平的南巡谈话。


  像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家一样,周志江敏锐地感觉到一个属于乡镇企业的新时代来临了。“我至今还保存着刊有邓小平南巡谈话的那份《人民日报》。当时信心百倍啊。”周志江说:“南巡谈话的效果立竿见影,当年我们就实现320万元的利润,还清了借款、贷款以后钱还有得多。我们并没有立即分红,而是建了一个穿孔厂。”


  刚刚度过建厂初期危机的湖州金属型材厂,连一部电话都没有。当时,很多业务订单都是靠电报传递的,曾有好几笔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业务就因为电报迟到而夭折。周志江下定决心要装电话。因为是企业,初装费要3万元,他咬咬牙说:装!没料到,到真要装时,电信局提出要10万元,否则就不装。他横下一条心说:坚决要装!于是,就选了个比较好记的“25999”这个号码。就是靠着这部电话,厂里的业务源源不断。


  为了记住这个吉利号,周志江就以这个电话号码的谐音,将改制后的企业命名为“久立”。


  不安于现状的周志江于1989年开发了钼二钛不锈钢无缝管,填补了浙江省空白,并获全国星火计划展交会金奖。从此,企业在不锈钢无缝管制造业里不断进取、辛勤耕耘,为行业的发展孜孜不倦地努力。1991年至1992年,企业投资1000万元搞技改,增添了ф76mm穿孔机组、ф60mm冷轧机、65T拉机、


  160T矫直机以及烘烤炉、滚底式退火炉等先进设备,建车间4000多平方米,比建厂以来扩一倍多,使冷拔不锈钢管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;企业用250万买进了原轧钢厂土地,使电缆生产有了专用场地,改变了多年不锈钢管、电缆混同生产的被动局面;企业谈成了中外合资项目,外商投资15万美元,进入国际市场有了已购良好开端;企业建立了职工养老商业保险制度(那时还没有社会保险制度,即使有也不可能参加),解决了职工退休养老的后顾之忧,一次投入保险费10万元,并建成并启用了新的职工食堂,还为干部职工提供公费午餐,解决全厂上下生活上的一大难题;企业不锈钢管的年产量以及产值、利税创厂历史最高纪录,跃入市创税利前5名先进行列,被评为“九二市级先进企业”。



联系方式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