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锈钢电化学着彩色酸性溶液成分和工艺条件见表9-9。配方4 (见表9-9)的说明 。本配方由长沙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与材料化学研究所 何新快、陈白珍、周宁波、张钦发提出。
1. 重铬酸钾用量对成膜速率及其颜色的影响
重铬酸钾是主成膜物质,提供三价铬在阳极表面达到临界值水解而生成金属着色膜。其他成分不变,改变重铬酸钾用量,其对着色膜的影响见表9-17。
由表9-17可见,随着重铬酸钾用量的增加,其他成分不变,成膜速率加快,所得着色膜的质量也越均匀,致密。但当其达到50g/L时,成膜速率几乎不变。选取重铬酸钾含量为40g/L。
2. 硫酸锰用量对成膜速率及其颜色的影响
硫酸锰是辅助成膜剂,其他成分不变,改变硫酸锰用量,对成膜速率及其颜色的影响见表9-18。
从表9-18可见,硫酸锰的用量既影响着色速率,又影响着色膜的质量。硫酸锰的最佳含量取20g/L为宜。
3. 硫酸铵的主要作用
铵离子(NH+4)能配位三价铬离子及被溶解下来的镍离子(Ni2+),控制反应速率。其含量偏高,成膜速率太快,易掉色;含量偏低,配位不了溶解下来的镍、铬等离子,致使电解液老化,成膜速率减缓。硫酸铵的最佳含量以20g/L为宜。
4. 添加剂A的作用及其影响
添加剂A是钼酸根盐,它参与成膜,促进氧化膜的形成。它能使不锈钢表面钝化而生成钼系列金属氧化物(如二氧化钼,氧化亚钼等),使得着色膜致密,提高着色膜的耐蚀性、耐磨性。分别改变添加剂A的用量,其对膜的影响见表9-19。
由表9-19可知,没有添加剂A的着色液着不上金黄色而是黑色的,随着其用量的增加,着色膜变得致密且光亮,当其用量达到15g/L时,再增加用量,对成膜几乎无影响。添加剂的最佳含量以9~12g/L为宜。
5. 添加剂B的作用及其影响
添加剂B是过渡区金属硫酸盐,具有光亮剂的作用,提高着色膜的光亮性、色泽,且重现性好。其他成分不变,改变添加剂B的用量,其对成膜的影响见表9-20。
由表9-20可见,没有添加剂B的着色液着上的金黄色膜不光亮。添加剂B的最佳用量以10g/L为宜。
6. 温度与时间的影响
实验发现,温度升高,电解着色的速率增大。当温度在10~30℃内变化,着色速率变化不大。在20℃恒温下,着色时间与着色膜颜色的关系见表9-21。
由表9-21可知,电解着金黄色的时间为12~15min,有利于试样着色的控制,能得到重现性好的成品。
7. 电解着色工艺流程
不锈钢试样①→化学除油②→水洗→抛光活化处理③→水洗→电化学着色④→水洗→封闭处理⑤→沸水干燥。
注:①. 材料为1Cr18Ni9Ti不锈钢 .
②. 化学除油一定要将不锈钢上的油除干净,否则着不上金色或着色不均匀。除油液组分为:氢氧化钠40g/L,碳酸钠60g/L,OP乳化剂5mL/L,除油温度60~70℃,时间8~12min。
③. 抛光活化液组分。硫酸200ml/L,盐酸70mL/L,硝酸20mL/L,温度40~60℃,时间2~3min.要控制好活化程度。活化时间不够,着色速率慢,着色不均匀,结合力差;活化时间太长,不锈钢易产生过腐蚀。
④. 电化学着色,按配方4 的成分和工艺条件进行。不锈钢作阳极,铅板作阴极,阴阳两极的面积之比为3:1.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。
⑤. 封闭处理。由于着色膜的附着力强,且致密耐路,对一般不锈钢装审器材,可直接封闭处理,无需固膜处理。封闭处理液组成为;硅酸钠(Na2Sio3)2%~4%,添加剂1.5%,表面活性剂0.5%,封闭处理温度70~90℃,时间5~6min.
8. 着色膜性能检验
①. 耐磨性实验
按GB 1768-79进行耐磨性实验。橡皮轮加压5N,实验3min,膜层颜色基本不变,该着色膜具有优良的耐磨性。
②. 耐腐蚀性
按GB 4334.6-84,将着色后的样品和未着色的空白不锈钢试样进行耐腐蚀性对照实验,空白不锈钢试样的失重腐蚀率为30.65g/(㎡·h)而金黄膜试样的失重腐蚀率为1.28g/(㎡2·h),仅约为空白不锈钢的1/30。因而该着色膜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