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止静电危害基本措施主要有两条:一是防止并控制静电产生;二是静电产生后予以中和或导走,限制其积聚。一般工业装置常采用静电接地的措施。工业装置防静电设计,可以由配管、工艺、电气、土建(有的工程公司为结构)等专业共同配合完成。



一、防止并控制静电产生


  危险化学品在管道中流动所产生的静电量,与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。降低流速便降低了摩擦程度,可减少静电的产生。主要控制措施有:限制物料输送速度,管径越大,速度更要放慢;灌装液体物料时,从底部进入或将注入管伸入容器底部;必须按照操作规程控制反应釜内易燃液体的搅拌速度;在灌装过程中,禁止用检尺、取样、测温等现场操作,应静置一段时间后方可进行操作;设备和管道应选用适当的材料,尽量使用金属材料,少用或不用塑料管;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等。



二、静电接地


  接地是消除静电灾害最简单、最常用的方法,是防止静电的最基本的措施。静电接地连接是接地措施中重要的一环,可采取静电跨接、直接接地、间接接地等方式,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采取正确的接地措施。


 1. 管道系统静电接地的设计


   ①. 管道在进出装置区(含生产车间厂房)处、分岔处应进行接地。长距离无分支管道应每隔100m接地一次。


   ②. 平行管道净距小于100mm时,应每隔20m加跨接线;当管道交叉且净距离小于100mm时,应加跨接线。


   ③. 当金属法兰采用金属螺栓或卡子紧固时,一般可不必另装静电连接线,但应保证至少有两个螺栓或卡子间具有良好的导电接触面。


   ④. 金属配管中间的非导体管段,除需做特殊防静电处理外,两端的金属管应分别与接地干线相连,或用截面不小于6m㎡的铜芯软绞线跨接后接地。


   ⑤. 非导体管段上的所有金属件均应接地。


   ⑥. 工艺管道的加热伴管,应在伴管进汽口、回水口处与工艺管道等电位连接。


   ⑦. 风管及保温层的保护罩当采用薄金属板制作时,应咬口并利用机械固定的螺栓等电位连接。


   ⑧. 与土壤接触良好的地下直埋金属管道可不做静电接地。


  ⑨. 管道系统的对地电阻值超过100Ω时,应设两处接地引线。接地引线宜采用焊接形式。


   ⑩. 有静电接地连接的钛管道及不锈钢管道,导线跨接或接地引线不得与钛管道及不锈钢管道直接连接,应采用钛板或不锈钢板过渡。


   ⑪. 用作静电接地的材料或零件,安装前不得涂漆。导电接触面必须除锈并紧密连接。


   ⑫. 静电接地安装完毕,必须进行测试,电阻值超过规定时,应进行检查与调整。


   ⑬. 防静电接地系统应自成网络,可以共用防雷、电气保护、防静电和防杂散电流等接地干线系统。


   ⑭. 除兼有雷电引流作用的金属设备本体外,静电接地支线与雷电引流支线不相连接。


 2. 固定设备静电接地的设计


  固定设备的静电接地设计通常由设备、工艺、电气等专业共同配合完成。


   ①. 固定设备(塔、容器、机泵、换热器、离心机等)外壳,应进行静电接地。若为覆盖设备一般可不做静电接地。


   ②. 直径大于或等于2.5m及容积大于或等于50m3的设备,其接地点不应少于2处,接地点应沿设备外围均匀布置,其间距不应大于30m。


   ③. 有振动的固定设备,其振动部件应采用截面不小于6m㎡的铜芯软绞线接地,不准使用单股线。有软连接的几个设备之间应采用铜芯软绞线跨接。


   ④. 带传动的机组及其带的防静电接地刷、防护罩,均应接地。


   ⑤. 固定设备与接地线或连接线宜采用螺栓连接。


   ⑥. 与地绝缘的金属部件(如法兰、胶管接头等),应采用铜芯软绞线跨接引出接地。


   ⑦. 固定设备(包括管道)的金属体,如已有防雷、防杂散电流等接地时,可不必另作静电接地。在生产装置区内的设备,其金属体的静电接地应连接成网。


   ⑧. 为消除人体静电,在罐、塔梯子的进口处,应装设接地金属棒,金属栏杆上留出1m长的裸露金属面。


 3. 人体静电接地的设计


  人体静电接地是装置运行阶段工厂管理的范畴,有的工程在图纸上设计了人体静电接地柱。


   ①. 操作人员在可能产生静电危害的场所正确使用各种防静电防护用品,不得穿合成纤维及丝绸衣物。


   ②. 禁止在爆炸危险场所穿脱衣服、帽子或类似物。



联系方式.jpg